首 页 > 焦点专题 > 现代“私塾”,是回归还是突围?

走进上海“孟母堂”
来源:文汇报 | 2012-04-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393

    上海“孟母堂”2006年因办学资质、违规收费等原因被叫停后,非但没有停办,规模反而不断扩张,一些外地家长甚至千里迢迢把孩子送来上海。是什么吸引着这些家长?到这里来的都是什么样的孩子?孩子们在这里都学些什么?“孟母堂”式的教育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孟母堂”,一探究竟。

 

  “孟母堂”里的孩子

 

  “孟母堂”在上海开办初期,学生主要来自创办者周应之和吕丽委的朋友圈。经媒体报道之后,陆续有人慕名找上门。按照周应之的说法,“几乎所有孩子都是‘满身伤痕’地从学校来到这里。”

 

  在进入“孟母堂”之前,朱季是宁波一所重点小学的二年级学生。朱季有多动症,爱把细细的胳膊挥来挥去,眨眼的频率比其他孩子稍微高一些。在进入学校之前,大家都觉得,这个小孩只是过于活泼好动了一些,但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入学后,朱季的父母被频繁地召到学校,老师说:“在学校,没有人管得住这个孩子。”朱季常常在课堂上插话,老师训斥他的时候,又觉得他在挤眉弄眼,没有虚心接受批评。同学也瞧不起他“老是眨眼”,在学校,朱季没有什么朋友。回到家里,尽管才小学二年级,但每天晚上功课都要做到九十点钟,做作业的过程令父母看了心疼。8岁的孩子被成语造句、加减乘除折磨得焦躁不安,不停地挥着胳膊提抗议。“一想到他还要这样上10多年的学,我就背上冒冷汗。”父亲朱宏回忆说。

 

  朱宏去找老师沟通,如果能够对朱季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再发展一下兴趣爱好,孩子的情形也许会有所好转。但老师很直率:“我们不讲素质教育,现在比的就是做考题。”老师还很坦诚地告诉朱宏,学校分配给她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尖子生,而对于朱季这样的问题学生,她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管。“我感觉我的孩子被抛弃了。”如今说起来,朱宏仍然语调悲伤。万般无奈之下,朱宏带着儿子走进了“孟母堂”。

 

  13岁的刘晨在学校也不快乐。这个高大而清秀的男孩曾就读于上海一所重点中学,“小学的时候他成绩很好的。”刘晨的母亲张丽说,“但是到了中学,好的学生太多了。”刘晨开始变得孤僻,不愿意跟母亲说话,一提到成绩,他就脸色铁青。上个学期末,刘晨的名次有进步,张丽试图夸奖儿子。但刘晨突然狂暴地撕碎了卷子,嘴里不停地大叫:“狗屁的成绩!狗屁的成绩!”张丽泪流满面,她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再在学校呆下去了,她不想看着孩子成为考试的牺牲品。张丽决定帮儿子“找一个能轻松快乐学习的学校”,就这样他们也来到了“孟母堂”。

 

  除了这些从各地学校“出逃”的学生外,“孟母堂”还接收了不少学龄前孩子。王先生是一位商人,3个月前他把6岁的儿子送到“孟母堂”。“这孩子现在知道让长辈先上车、进门。我问他为什么,他就用‘长者先,幼者后’这句来解释。”王先生说。

 

  虽然把孩子送到“孟母堂”接受教育,但大部分家长仍然为孩子在公办学校注册或保留学籍,“谁也不知道孟母堂会走多远,有学籍是为了以后升学时不麻烦。”一位家长说。

 

  “孟母堂”典型一日生活

 

  笔者曾和一位学生家长一同前往“孟母堂”咨询。进入底层大厅,十多个不同年龄的女孩正身着水袖戏服、手执折叠纸扇,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昆曲。带队老师告诉笔者,孟母堂现有学生80人左右,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仅3岁,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班。孩子们可以选择住宿和走读,也可以只选暑期班,每个月的费用近3000元。目前大多数学生选择住读。

 

  客厅正中高挂着孔子像。孩子们每天早上6:00起床,穿衣、叠被、洗漱,整装后向老师行礼。6:20集体礼仪,老师向孔子像行三揖礼,学生观礼,然后是学生结伴行三揖礼。8至11点为诵读时间。每个学生的桌上都摆放着一台CD机,老师会在开始时朗读,让学生跟读,随后学生就自己跟着CD机诵读。这里的教材有《孟子》、《论语》、《弟子规》等国学著作,以及《仲夏夜之梦》、《莎翁十四行诗》等英文著作。11至12点是综合课时间,内容为美术、音乐、瑜伽、科学、手工等。午休时间为1个半小时。下午的活动和上午基本类似。晚上的自习时间,孩子们或阅读、或写日记、或画画,因人而异。20点准时就寝。

 

  “孟母堂”的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还一同打扫房间和庭院。老师要他们对每个同伴使用礼貌用语,对帮助自己的人鞠躬称谢。每天晚上,老师还会召集孩子们开会,反思自己一天的不足,并推举出当天表现最好的同伴。

 

  简单回归传统可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孟母堂”的教学方式,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提出疑问:“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是否科学?读经培养出的儒生,其知识结构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他们今后在社会上是否能顺利地与他人相处?这些孩子今后如果要进入高一级的普通学校学习,学历是否能被认可?其他课程能不能跟得上?如果不行,没法考大学,将来怎么办?”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说,儿童读经教育利用了孩子机械记忆力强的优势。而现在的问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为孩子的素质全面打基础的阶段。过早地定向,等于扼杀了其他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杨小微认为,读经教育对于延续中国文化的血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现在社会这么丰富,这么复杂,简单地回到传统是难以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

 

  “孟母堂”式教育不是简单的对与错

 

  有家长认为,如果孟母堂作为孩子课余的一种素质教育,作为对正规教育的一种补充,就像吃维生素,补充一下营养不足,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作为复古私塾,取代学前甚至小学教育,却未必妥当。

 

  对于“孟母堂”这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究竟是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一种否定,还是一种完善呢?社会科学研究员王平鲁认为,关于“孟母堂”非议很多,其实,现代教育不应该在乎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最重要的是看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这是一块“试金石”。“孟母堂”式教育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其能否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他认为,在对待私塾问题上,不能以对与错、进步与落后来评判,一定要从一个大教育的视角查找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王平鲁同时也指出了“孟母堂”式教育存在的弊端,“这种仅靠记忆力的背诵方法只适应于智商中等偏上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的记忆能力不强,那么能否适应这种教育模式还是个未知数。”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