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大孔祠堂别具风格的“合肥孔庙”
来源:合肥日报 | 2013-05-0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570

与孔庙同出一宗

 

久经沧桑的宗祠

 

    青砖黛瓦,坐北朝南,整座祠堂布局颇似北方的“四合院”,外形又具有皖南风格,整个建筑看起来庄重而大气。作为合肥市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宗祠之一,大孔祠堂也是合肥市现有古建筑中彩绘规格和档次最高的宗祠。1986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命名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合肥市区出发,沿马鞍山路高架一直南行,左转进入花园大道,向包河区大圩镇方向行进大约5公里,再右转进入学塘村,大孔祠堂就坐落在该村。学塘村村主任张承友说,大孔祠堂建于清末(1905年),是时任甘肃省督办御赐二品顶戴和总统右江各军的孔华清为家乡族人所修建的宗祠,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据记载,当年孔氏家族由山东、河南迁入古庐州府时,人丁兴旺,当时一分为三,大房留在了学塘村,二房分往肥西发展,三房则分居在现在的肥东县陆家坝一带。因学塘村的孔氏祠堂属于大房,故名“大孔祠堂”。至晚清时,由于所属大房的老祠堂已面临倒塌,是时族中出现了打虎英雄孔繁琴,大房逐渐兴旺,于是重新修建祠堂,并命名为“大孔祠堂”。

 

    民国时期,村里担任“鲁贤户”的孔祥甫父亲致信孔华清,说老家正在修谱需要用钱。孔华清随后派专人送来所需钱物,并致信要求重修“大孔祠堂”。于是,孔祥甫的父亲就和5个族人一起到山东跪拜“掌门人”孔令怡,终于在次年春天征得其同意,按照“山东夫子庙”的建筑布局来修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孔祠堂与曲阜孔庙同出一宗。


    大孔祠堂那扇对开的大门,古色古香,十分气派。虽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透过这扇门,仍不难想象出其家族显赫。


    近观大孔祠堂,整个建筑群分布合理。其主轴线南北向,分为山门殿、寝殿、庑殿、寮殿、附殿、藏书楼及露台等。穿过大孔祠堂二道门,红木的香气扑面而来,大殿均为叠梁式多檀多步架单层建筑格局;中脊柱全部落地,列枋上有镏金的彩绘残存,图案俱行龙、盘龙之态;其他梁枋上三彩绘,构图清晰,图案鲜活、色彩斑斓,等级之最当属“和玺彩绘”,极为难得。


    藏书楼是大孔祠堂的重要建筑物之一。该建筑为一幢两层楼房,整个建筑群贴近清代官式构图,细微之处反映了浓郁的地方风格,青砖、筒瓦、白灰罩面,飞檐翘壁配饰博脊、合角吻、戗兽、走兽等等,墙体装有成排落地格扇门和槛窗。寝殿内存有孔族中“英雄”孔繁琴效忠清王朝而荣立的“柳州鲤鱼峰击虎碑记”之圣旨“功德碑”和下马碑各一尊,并陈列着孔氏家族已故先祖列宗之木主神位。


    大圩镇宣传委员姜小飞说,整个古建筑群属江淮地区古建筑遗存中的珍品和瑰宝,整体布局亦与孔庙、大成殿、文庙等一脉相承,其在儒家学派发展的研究中起着积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祠堂被当做了学堂,学塘村的许多孩子都是在那里识文断字。”学塘村一位老人回忆道,那时的祠堂围墙比现在的还要高,周围有一片荷塘,一到夏天,莲花的清香飘进课堂,惹得孩子们直咽口水。到了1958年,乡里盖起了学校,祠堂又被当做了粮站,名字还是沿用祠堂的名称,就叫“大孔粮站”。


    改革开放后,村里为了发展经济,又将大孔祠堂改造成化工厂。到了2006年修复以前,大孔祠堂剩下的就只有后殿九间和东西厢房共十几间房屋,并因年久失修已现破烂。


    记者从大圩镇了解到,他们计划建设一座占地面积500亩、以大孔祠堂为中心的文化旅游景区,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姜小飞说,大圩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60多家。大孔祠堂的修复建设丰富,提升了大圩生态旅游的档次;同时,大圩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又为大孔祠堂增添了人气,两者正在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关系。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