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孔庙: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剂

孔庙透视着中国古代官场的变化
来源: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 | 2011-11-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624

 

    中国古代官场的准入机制,经历了原始的决斗制、初始的禅让制、封建的世袭制、荐举制,到较为公平的科举制,其中,科举制在中国官场的准入机制长达1300年历史,在这1300年中,全国各地的孔庙(除曲阜孔庙和后来的浙江衢州家庙、浙江金华榉溪家庙和一些纪念性孔庙外)则是科举制度下做官的摇篮。反映了中国社会正朝着较为公平的方向发展。从隋代开始,做官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而科举必由学校。我们先看一下古代官场准入机制的发展变化:


    官和民是社会的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变化。官都是从民变化来的,民可以变成官,官也可以变成民。和动物世界一样,早期人类为了生存,如为了领地、为了取得优先交配权和食物,互相争斗,结果胜者为王。这个胜者就是人类最初意义上的“官”。而败者就是人类最初意义上的“民”。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就变的逐步文明起来,光靠武力不行了,做官最终还需要智力和亲和力,传说中的中国远古七十二部落首领就是集武力、智力和亲和力而最终成为部落首领的。再发展下去,出现了禅让制,如尧把大位禅让给舜,舜又把大位禅让给禹。到了禹,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禹把大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王位世袭制或叫官位世袭制的家天下一直延续了将近5000年。与此同时,大小各级王位、官位也是世袭。即老子是官,老子死后,儿子继承为官。老子是王,死后儿子世袭为王。


    两汉开始中国实行荐举制,由所在州县长官推举做官人才,包括汉代的举孝廉(地方长官向朝廷推举本地孝顺父母和廉洁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等,都属于荐举制范畴。后者由所在州县长官将本地做官人才分成高中低九个等第向朝廷推荐,最终再由朝廷根据各地中正的推荐决定做官人选。


    隋朝开始至清末实行科举制做官的准入机制。在长达1300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朝各代都实行科举制来选拔国家公务员,(当然其他各种做官途径都同时存在,如荐举制、任命制、世袭制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从隋朝开始,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是官场主流),而科举的前提是必有学校。即各地的府、州、县学或中央的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又称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等三次重要考试。文庙学宫催生了中国古代官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古代中国公务员,知名者数不胜数,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包拯,南宋名臣文天祥等等。他们都是从县学或府学或国子监一步一个脚印考中进士,然后做官的。


    这说明古代中国地方的各级文庙学宫和中央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公务员诞生的摇篮。相对于世袭制、荐举制,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官制度,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官员掌控的是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公共资源和人力资源,担任公职牵涉到社会公平竞争问题。因此,不能世袭或独占这个公职,取得这个公职应该用相对公平的机制来获得。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环境中,通过科举制作为做官的准入机制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则是比较公平的。

 

 

    本文作者:张晓旭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研究
              员、教授、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