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名家风采

张其成:养生关键在于修心养德
来源: | 2012-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1061

□:既然中医有如此之多的优势和长处,那么今天的人们,为何在得病后总会第一时间去寻求西医,而不是中医?

 

■:这是因为急功近利,很多人想马上看到效果。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节奏有关,人们往往过于功利化,过于浮躁,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中医文化不了解,对中国文化自信心不足。

 

□:您在中医文化方面研究颇深,成果颇多,能否客观谈一谈西医对中医的积极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两种医学各有优劣。西医在治疗那些病因明确、病情简单、人体受损的机理比较清楚、形体和器质性疾病是有优势的;对于病因比较复杂、机理不清楚、多组织、多系统、多靶点性疾病以及功能性、综合性疾病,中医治疗是有优势的。这里的“不清楚”是指不能通过西医方法检查出来,但是中医通过四诊辨证可以检查出来。

 

我建议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证、不同阶段来选择使用中医和西医。如中医在治疗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以及男性病、妇科病方面有优势,在调整亚健康状态、养生摄生、防老抗衰以及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等方面更是具有很大优势。中医与西医还有一条重要的差别,即:对同样一种病的不同阶段,两者各有所长。所以病人可以选择不同阶段来选择中医还是西医。

 

一般而言,疾病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西医,在康复期就可以考虑中医了。如治疗糖尿病,西药降糖占优势,但中药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治疗中风,西医在降血压和快速清除出血、急救等方面有优势,但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针灸有着较好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治疗肿瘤,在杀灭癌细胞方面西医有绝对优势,但中医能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能恢复能力,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可以互相配合。当然西医的一些定量、定性、微观的检查结果,对于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现在好些人称您为“国学大师”,而您给自己的定位是“讲国学的大学老师”。今天,对于“国学大师”之称,人们也有不同的声音。那么您对“大师”的称号有什么看法?

 

■:首先我不是国学大师,我只是国学的“小学生”,我真是小学生,不是谦虚,一是国学学识还很浅,二是我的研究生是学“小学”的。什么叫“大师”?我认为应该具备三“大”:学问大、气势大、功德大。学问大是指要对国学有高深的、广泛的研究,对国学领域经史子集四部至少都有较深的了解,而不是只对一本书或一家有深入研究;气势大,就是要有常人所没有的气魄、气量、气势,不仅胸怀要博大,而且见地要高远;功德大,这一点很重要,功就是善举,德就是善心,不仅自我的道德、人品要高尚,而且能够担当社会责任,能够弘扬国学,传承文化,自度度人,自觉觉他,将国学推广普及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只有具备这三“大”才能称之为“大师”。

 

对于国学大师,就这个学问而言,是指国学整个领域的学问,尤其是对“经”一定要有精深的见解,因为“经”是源头、是统帅,经部统领其他三部。国学大师当然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对这个“专”,我个人认为对“六经”的“专”比对“六经”之后某一经典的“专”更加重要。章太炎先生是国学大师,因为他非常博学而且专业也精,精博结合。那么,他是不是我们的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呢?现在好多人都讲再也出不了国学大师了,的确,国学大师的产生非常之难。在这个急剧变化、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一般学者很难达到“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境界。像章太炎先生那样潜心研究学问的人,的的确确是越来越少了。除了外界环境的原因,还有体制的原因等等。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悲观地认为从此就出不了国学大师了。

 

就我自己来讲,主要专长在易学方面。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去世后,网上有一个评选国学大师的活动,搜狐网提出了四位人选,分别是饶宗颐、冯其庸、傅佩荣和我。立即网上有人就开骂了,其中骂我是“江湖术士张其成”,我知道后哈哈大笑,骂错了,应该是“江湖道士张其成”。因为易学分为道和术两个层面,我在1994年主编的《易经应用大百科》中就分为“易道”和“易术”两部分,我当然了解“术”,但我无论是自己研究还是讲学,都更关注“道”,我已经跳出那个“术”了,我是在讲“道”啊!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只学“术”不学“道”,那就是八个字:“一学就会,一会就错”。一定要以道统术,如果你真正懂“道”了,那就不会陷在“术”里,也不会为“术”所迷,因为后来的很多“术”实际上是违背“道”的。所以我怎么是“术士”呢?我是“道士”啊,是传道士。我传的是大易之道、是儒道禅医四家之道、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张先生曾开办过许多国学培训班。今天,一个人在取得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之后,往往就会反过来去补文化课,去执著于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您曾经讲过,学国学不是学知识,而是学智慧。那么,您怎么看企业家的这种文化饥渴现象?他们所追求的,到底是智慧,还是修身养性之法?

 

■:在今天,企业家学国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股热潮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可以有六个字来形容这场在社会层面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国学热”——“打飞的听国学”。一开始大家都在北大清华听国学,现在全国很多著名高校都开设了针对企业家的国学培训课程。我长期在这些大学给企业家讲国学,我曾经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学了国学以后有什么感觉?他们告诉我四个字:“一头雾水”。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你看国学里面有诸子百家,现在讲国学的也是诸子百家,以现在的诸子百家讲过去的诸子百家,你不一头雾水才怪呢。”我就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怎么学国学学了以后,不仅不一头雾水,而且能在我们的现实人生当中加以应用、得以弘扬?后来我就想出了那三句话,只有找到“易道”这个主干,然后把三家贯穿起来,这样才不会糊涂、不会发懵,才能找到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

 

那么,企业家为什么纷纷学国学?是不是因为已经把管理学、经济学等都学透了、学会了,没东西学了,就来赶时髦?当然不是!同样也不完全是为了补一补文化课,学一些国学知识。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有两个背景,第一个是大原因大背景,第二个是小原因小背景。所谓大原因大背景是指,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企业家在社会充当的是中坚力量,他们应当具备一种文化担当,他们应当做中华民族复兴的先行者。因为一个民族的复兴最终一定是文化的复兴。所谓小原因小背景是指,企业家在功成名就后遇到了人生的困惑,开始考虑人生的终极问题了。我曾为这些企业家编了一首顺口溜:事业进入迷茫期,企业进入转折期,人生进入更年期,夫妻进入凉拌期,子女进入叛逆期。在这么一个人生阶段,他们往往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找不到幸福感。虽然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但是精神上反而失落了,好多人已经迷失了,不知道以后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

 

对于这些问题,西方管理学、经济学能解决吗?现代科学能解决吗?当然都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他们只能来学国学,从国学里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寻找满足心灵慰藉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